鶴鳴
《詩經·小雅》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1】有樹檀【2】,其下維萚【3】。它山之石,可以為錯【4】。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釋:【1】爰:發語詞?!?】檀:檀樹,高大且是貴重木材?!?】萚:低矮的樹?!?】錯:磨物工具?!?】榖: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1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野”與“天”既寫出“九皋”的闊大,也表現出鶴鳴之聲的遼遠。
B.本詩從園內寫到園外,以情感變化為序,表達了詩人徜徉園中的感受。
C.鶴鳴之聲,魚游之狀,高低錯落的樹木,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D.本詩重章疊句,音韻和諧,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富于藝術感染力。
13.“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描繪了魚游的情狀,下面詩句沒有描繪魚游情狀的一項是(3分)
A.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孟浩然《萬山潭作》)
B.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心二首》)
D.野鳥游魚信往還,此身同寄水云間。(蘇軾《秋興三首》)
14.對這首詩的結尾兩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歷來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諷(周)宣王求賢山林也”,有人則不認同,請結合詩句內容談談你對結尾兩句的理解。(6分)
答
12.(3分)B
13.(3分)C
14.(6分)答案示例:
我認同“諷宣王求賢山林也”這種理解,意思是諷勸統治者招賢納士。本詩寫園以包容的姿態容納鶴、魚、高大的檀樹、矮小的灌木等各類景物,喻指君王也應該有胸懷接納各類人才。最后兩句說它山之石可以打磨出美玉,人才的作用和山石一樣,君王接納更多人才,就能夠實現美政。
【評分參考】觀點闡釋2分,句子理解2分,結合詩句2分。意思對即可。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