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謠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應,山邊閑步溪間影。
每應人語識山聲,卻向溪光見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鳥相呼山愈靜。
野雞伏卵似養丹,睡鴨棲蘆如入定。
人生何必學瞿仙,我行自樂如散圣。
無人獨賦溪山謠,山能遠和溪能聽。
【注】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畫家。②養丹,道士靜候金丹煉成。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寫作本詩時能把詩情和畫意結合起來,在選景和構圖上有獨到之處。
B.詩人行吟溪山,認為自己沉浸在美麗山水之中,獲得了心靈的滿足,樂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詩人在暢游山水時無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獨,因為有遠山靜靜地相對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隨。
D.詩人采用歌謠體式,隨意而吟,自然閑散,如行云流水,這與詩人抒寫閑逸恬靜之情是很合拍的。
16.《宋詩鑒賞辭典》評價這首詩“創造靜的意境頗得王維‘鳥鳴山更幽’之妙。”詩人是如何創造這一意境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
15.C(C項,“有遠山靜靜地相對而坐”是錯誤理解了詩意。詩的第一句就寫到“溪上行吟山里應”,意思是說山與詩人的歌謠相應和,而不是“靜靜地相對而坐”。)
16.①以動襯靜。通過山的回音、溪流的水聲、山鳥的叫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寂靜。②正面描寫(或比喻寫靜)。通過直接描寫野雞孵卵、睡鴨棲蘆的靜態,勾畫出一幅恬靜的溪山圖。(或①為了創造靜的意境,詩中選取“溪上行吟山里應”“溪流自漱”“山鳥相呼”之聲,從聲音上以動顯靜,故曰“溪不喧”“山愈靜”。②寫“野雞伏卵”“睡鴨棲蘆”之態,則是直接寫靜態:“野雞伏卵似養丹,睡鴨棲蘆如入定。”這一聯狀物工巧,以道士“養丹”比喻野雞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鴨棲蘆,新穎獨到,風趣盎然,使這幅恬靜的溪山圖更添情韻。每點3分,答對觀點1分,分析正確2分。)
【詩意解讀】
南宋時期山水畫很盛行,寫山水的詩也很多。那時朝廷偏安一隅,國事不可問,許多文人厭倦世事,遁入山林。他們嘯傲湖山,作畫吟詩,借以尋求精神的寄托?!断现{》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詩人以傳神之筆,繪出了一幅意境幽遠的“溪山圖”。溪繞山間,泉流石上。詩人行吟閑步,罕聞人語,但見溪光。溪流自漱,泠泠作響;山鳥相呼,嚶嚶成韻。野雞伏卵,似高士養丹;睡鴨棲蘆,如老僧入定……這里,沒有喧囂,沒有束縛,一切寧靜、和諧、自由自在。置身其間,真有出塵之感。這幅寧靜的畫面,與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也曲折反映了當時南宋人民渴望安定的心愿。
這首詩著力創造靜的意境。“溪上行吟山里應,山邊閑步溪間影;每應人語識山聲,卻向溪光見人性。”這四句化靜為動,把溪和山都寫活了。它們似乎有靈性,有感情,詩人吟嘯,山同聲應和;詩人閑步,溪形影不離。溪影山聲,使這幅靜的畫面顯露出生氣,富于情趣。為了進一步創造靜的意境,詩中還選取“溪流自漱”“山鳥相呼”之聲和“野雞伏卵”“睡鴨棲蘆”之態,作為山聲、溪影的點綴。前者繼續從聲音上以動顯靜,故曰“溪不喧”“山愈靜”。后者則變換手法,直接寫靜態:“野雞伏卵似養丹,睡鴨棲蘆如入定。”這一聯狀物工巧,以道士“養丹”比喻野雞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鴨棲蘆,新穎獨到,風趣盎然,使這幅恬靜的溪山圖更添情韻。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