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密切關系。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古代人民判斷季節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月份的標準,稱為斗建(亦稱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歷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又稱“十二月令”),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開始,經東、南、西、北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故“斗柄回寅”為春正;“斗柄回寅”,指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現行的“定氣法”節氣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得出。“定氣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公歷不同,公歷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二十四節氣的月長由天象決定(上古以斗柄指向確定,現行“定氣法”以太陽黃經度數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所以干支歷的歲實、月建均完全吻合天象規律(天體運行位置),廿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回歸年(歲實)了。“定氣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在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
關鍵詞: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