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歷6月6日或7日節令交芒種,這天太陽到達黃經75度,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二尺四寸四分,相當于今天的0.585米,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一柄正指向巳的方位,也就是南偏東,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四月底或五月初,又叫午月。這時菖蒲已經成熟了,所以又叫蒲月,也叫榴月、皋月、惡月。
芒種時節麥子也已成熟了,田野中麥浪滾滾,一片金黃,綠樹點綴在麥田中,黃綠相間,“麥倒一把鐮”,麥客們脖子上搭著白毛巾,彎腰弓步,用鐮刀飛快地收割著麥子,后邊的人)I1麥稈編成草繩捆成麥捆,有規律地擺在田野中,收割的人不時地直起腰用白毛巾擦去汗水,抬眼遠望豐收的麥田,自是喜上眉梢,他們收割的速度又加快了。“小滿趕天獷芒種趕刻”。芒種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這甘寸節是用分秒來計算的。要知道這個季節經常會有異常天氣。“種在地里都是草,收回囤里才是糧”“麥收如救火”,人們于是把搶收小麥叫做虎口奪糧、龍口奪食,這里的“虎”指大風,“龍”指暴雨。“麥黃西南風,麥收一場空”,如果收割不及時,一場大風,或者一場暴雨,就會使人們眼見到手的豐收成果受到嚴重損失。
“麥收如戰場”,所以農民們一定要根據氣象情況安排好搶收時間?,F在,除了在山莊窩鋪還有手工割麥的現象外,大田中已實現了機械化收割,尤其是聯合收割機可在短時問內就將成熟的麥子收割完畢,既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又保證了最好的收成。
芒種節分三候。初候“螳螂生”,這時節螳螂出現在了川間地頭的莊稼枝葉上開始精神抖擻地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蟲子了。
二候“鶪始鳴”,鶪又叫伯勞鳥,每年到了芒種節的時候,伯勞鳥就開始鳴叫了。
三候“反舌無聲”,鳥兒已開始哺育后代了。
《月令七十二候注解》載:“五月節,謂有芒之谷可稼種矣。”此時的小麥、大麥等夏熟有芒作物,飽滿成熟,可以開鐮收割,其他的秋熟有芒作物可以播種了。“芒種芒種,忙收又忙種”,這個節氣還是搶種玉米、豆類、花生、紅薯及一些秋熟作物的大好時機。在長江流域,這時可以搶種I挽稻了。“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一樣不種,秋后囤空”。適時播種的莊稼很適宜生長。此時農民對老天爺的要求是矛盾的,搶收麥子時是怕下雨,“一場大雨一場空”,而播種后又需要雨,“芒種無雨空種田”,這時天氣預報就顯得更力“重要了。風調雨順是人們的企盼,也是人們獲得好收成的自然條件,而跟據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是莊稼生長良好的必要條件。
農歷五月是一個旺盛的季節,在我國各地都有節慶活動。哈尼族在每年芒種節前后的五月戌日或亥日舉行為期三天的五月一節。白族的栽秧會一般也在芒種與夏至節之間的五月份舉行。西藏地處高原,到五月時節氣候開始變暖,當地人就在五月“逛林卡”,相當于漢族的春游逛公園。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民間節日。
古時這一天人們用蘆葦葉或竹葉包上江米煮熟后擲入江中,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在全國各地還要舉行聲勢浩大的民間活動“賽龍舟”?,F代端午節人們包粽子作為美食享用,賽龍舟已成為一種文化體育活動了。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風俗,如喝雄黃酒來驅除害蟲,端午節日出前采艾篙懸掛在家門外,采昌蒲用彩線裝飾掛于胸前等。民間的風俗活動給這個忙碌的節令增添了許多有趣的內容,使緊張勞作的農民們也有一些閑談的話題,增加生活的情趣。
關鍵詞:芒種